媒体报道
《中国教师报》专访我校夏志清校长
让一所优质校再现辉煌,可能对校长来说并不难。如何让一所普通校在短短的时间内提升质量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,如何通过管理的精度达到学校发展的高度?考量校长的智慧。
夏志清:学会“在针尖上打擂”
夏志清,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,2001年被授予湖北省特级教师,获首届“湖北中学化学奖”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原湖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。
12月3日,虽然外面天寒地冻,而在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报告厅里,却暖意融融。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培训班的学员们不顾北风呼啸,一清早就从大兴赶往朝阳区,只为听一个人的报告。16年里,他在5所实力迵异的学校做过校长,创造了让优质校再现辉煌、普通校特色鲜明的办学奇迹。他,就是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夏志清。
见过夏志清的人,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低调、内敛、不太好打交道。但只要与他再进一步交往,大家无不被他办学思想的深刻、捕捉信息的敏锐、传递方式的精准而折服,纷纷赞叹其管理水平:“善于针对问题找症结,乐意从精细中寻特色。”
“只有学生回来了,学校才叫一所学校”
到北京做校长之前,夏志清已经有了10多年校长任职经历。回忆起初做校长时的情景,夏志清如今仍历历在目:1999年7月,湖北省仙桃市市委组织部把他下派到毛嘴高中做校长。
提起毛嘴高中,在当地无人不知,但这所曾经风光的学校,现在却面临生存危机。显然,上级的意思是期待夏志清能够妙手回春。几经思索后,夏志清决定,不仅要去,还要干好。
到毛嘴高中上任后,夏志清没有蛮干,而是先观察情况。这个“烫手山芋”确实让人心烦:团队内耗、学风不浓、债台高筑、人心涣散,交通便利只是方便了学生流失。
要解决问题,寻找突破口是关键。“要学会在针尖上打擂,通过管理的精度达到学校发展的高度。”夏志清暗下决心。
夏志清主动争取赢得了第一根救命稻草:毛嘴高中与仙桃中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,给学校发展注入了一针“强心剂”。他马上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干部恳谈会,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大讨论,达成学校发展的共识。
人心散、累破胆,人心齐、泰山移。过去的毛嘴中学,个别教师“不务正业”。夏志清对此态度鲜明:“守住办学底线,首先要守住教师做人的底线。”为了杜绝教师打麻将的现象,夏志清和相关干部亲自带队督察督办,捣毁了几个麻将“窝点”。
以前,校园的两棵雪松下,算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,夏志清开玩笑地称之为“鸡飞狗跳小孩闹”。原来,这既是教师休闲的地方,也被几位阿姨当作幼儿园的运动场,闹哄哄的场景确实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,于是,学校总务处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砌起围墙,将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,一边方、一边圆,寓意“学校乃育人之地,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。
作为新任校长,又是临危受命上火线的校长,夏志清不急于改进课堂,而是从环境入手。在他看来,学生食堂和宿舍甚至比课堂还重要:学生吃不饱、睡不好,哪提得起精神去学习?
那阵子,学校食堂的饭菜真是让人难以下咽,但比这更可怕的是一位家属对夏志清的提醒:“都知道您很厉害,不怕得罪人,但您千万别得罪那些食堂师傅们,弄不好就得您亲自下厨。”
原来,由于学校食堂的许多员工是教师家属,这些教师在学校还小有名气,如果对谁有意见,他们就会自发地联合起来闹罢工。不得已,校长只得亲自到食堂下厨。
这不是玩笑。夏志清听完后静心思考: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加强食堂管理,刻不容缓!接着,夏志清责成分管领导召开食堂改革座谈会,聘任食堂经理,改善硬件设施,提升饭菜质量……
夏志清接下来拿学生宿舍“开刀”。召开校务会进行成员分工调整,由年轻的德育主任主管学生宿舍;学校相关人员调床铺、拉钢丝、整内务,建澡堂、立公约、树典型。几周后,学生宿舍明显改观。有位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:“通过宿舍改造,我们看到了校长的魄力、学校的希望。”
“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,不言而喻的行为才叫文化。”在夏志清的推动下,宿舍变了,食堂变了,学生又回来了。在短短的时间内,在校学生就从1100人增加到1700多人。
“只有学生回来了,学校才叫一所学校。”有校长向夏志清讨教经验时,他常常这样说:“校长进课堂天经地义,但学生的生活起居更为重要,千万别小瞧了食堂和宿舍的育人功能。”
“管理,需要‘得寸进尺’”
“不要等待运气,而要创造机会。”“没有做不到的,只有想不到的。”“管理,需要‘得寸进尺’。”是夏志清管理的秘诀。
夏志清管理学校,不是一条道跑到黑,而是善于找准问题、灵活应对、适时变通。“他把管理真的用活了。”教师们评价说。
在夏志清任职过的仙桃中学,曾经在湖北省可谓风光无限,培养的尖子生、特级教师声名远扬。但在夏志清出任校长时,却有一道崭新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:一些优秀教师被其他学校以重金“挖走”,骨干教师比例下降。
教师队伍数量不足、质量堪忧,这道难题怎么解?夏志清仔细研究,琢磨仙桃中学的优势:学校文化积淀深厚,教职员工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危机感,只要管理到位,必会旧貌换新颜。
于是,夏志清量体裁衣配班子,不拘一格选人才。将两位退休的老领导请回来做“智囊团”,在学校流失了20多位优秀教师的情况下,夏志清“三顾茅庐”,与几名特级教师订“回归”日程表;并积极招聘学科带头人,壮大教师实力。除此之外,夏志清还和班子成员一起,通过完善年级质量管理责任制,调动领导班子、年级、学科、班级的积极性,并辅以干部聘用带来的人才活力,保障课堂质量得到飞速提升。
问题是一块试金石。在不长的时间,学校解决了教职工下岗分流遗留问题和教工住宅房产证纠纷,基建审计基本完成,学校食堂红红火火……夏志清在管理学校时,喜欢从问题出发,他认为:不解决疑难问题,发展永远只是一出肥皂剧。
问题解决了,学校的转机出现了。前来学校参观的人多了。在不少场合,大家都会问夏志清同样的问题:“您觉得管理上最需要注重和突破的地方在哪里?”
夏志清的回答往往简洁:“解决问题是关键,要因校制宜。”在毛嘴中学,他的管理策略是“通过外部资源激活内部因素,最后落脚到学生这个‘人本’上”。而在仙桃中学,他却是通过“用人决定成败”这样的方式促进学校发展,即曾子所说“用师者王,用友者霸,用徒者亡”。
“校长不是官僚,要敬畏教育”
5年前,步入天命之年的夏志清作为引进人才进京,不久到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一中任校长。
许多以前的老同事打电话给他:“你作为走南闯北的老校长,又有这么多年办学的经验,现在可以轻松应付了吧?”
夏志清却不这么看。“每一所学校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,教育是艺术,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。”
在夏志清眼里,要把一所学校办好,校长绝不能凭自己的好恶信马由缰,“盲人骑瞎马”,而要审时度势,把握特色创建的关键环节——差异性策划,谋特色发展。他常常告诫一些年轻的校长:“心中一定要有办特色学校的理想,切莫因为学校普通就降低办学标准。”
虽然夏志清在三里屯一中只做了3年半校长,但“校长不是官僚,要敬畏教育”的观点得到了行政干部的认可。
夏志清献身教育,但绝不是事事躬亲的那种人。他最希望达到一种“无为而治”的境界,而不是“两眼一睁,忙到熄灯”。“我之所以这么做,是我相信教师们比我强。把小事做成精品,就要把细节做到极致。系统的制度和机制形成了,即使没有校长,学校也能正常运转。”
“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是包办,学生学习的唯一天敌是依赖。”都说校长要关注课堂,夏志清也不例外。在三里屯一中做校长的几年里,夏志清走进课堂,倡导和实践“新课堂行动”。最终,这一成果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。
经历了十几年的新课改,有些课堂之所以还是“涛声依旧”,没有质的变化,有人归结为教师理念落后,跟不上新形势。而学教育学专业的夏志清独辟蹊径,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新的教学秩序,评价体系不明晰,无法实施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。“要把教的创造性交给教师,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,让教师既有敢讲的信心,又有少讲的智慧;让学生既有乐学的兴趣,又有勤学的方法,这乃是顺应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思考”。
为了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学,夏志清通过教研三年规划、建立教师学习制度、交流汇报制度、课题研究制度等,力图使课堂改革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备课组。
在“新课堂行动”中,夏志清提供了两种“催化剂”。
“教学支持”是校长促教学的催化剂。要改变“一言堂”和“满堂灌”,夏志清大力提倡“官教兵,兵教兵”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鼓励,提供指导,注重“三看三不看”:课堂教学不看精彩看实效,不看讲授看学习,不看预设看生成。
“校长不能生硬地干预教师的教,而是营造和谐环境,达到课程目标。”夏志清说。
校本研究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。夏志清说,新课堂行动不是复制名校模式,而是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造学校的课堂。他常常对教师讲,东施效颦没有出路。“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,不变全体而变一端,非得无效只增弊耳”。
对于什么是校本研究,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。夏志清对此的体会是:校本研究即行动研究。新课堂行动是教育的微创新,研究则是为了探求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,从而提高新课堂行动的可靠性和稳健性。以此理念为支撑,夏志清把校本研究进一步细化为试探性研究、建设性研究和经验性研究。经过两三年的努力,拿他自己的话说:“快刀斩乱麻,老校现二春。”
正当夏志清准备把三里屯一中作为工作的终点站时,一纸调令让他今年到了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做校长。
“面对新的平台,您有哪些期待?”在报告会间隙,记者问夏志清。
“尽校长的本份,寻学校的特色,看人长、容人短、帮人进;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诱惑、受得了委屈。”夏志清扶了扶黑框眼镜,郑重地说。